讨厌别人的某个特点的本质是讨厌自己么?

曾经,我是非常抵触和讨厌某一类人的:“做事没有分寸”、“没有边界感”、“霸凌他人”、“咄咄逼人的”、“看起来很强势的”、“贬低他人的”、“占人便宜的”等等拥有这些特质的人,我都会敬而远之,这是我的防御手段,这样可以保护自己。每当遇到这些人时,总会让自己想起以前被人欺负的场景,或者那些不公平境遇。

后面越来越发现,遇到讨厌的场景没有变少,不管如何地防御和保护自己,只要心中有那种讨厌的情绪和愤怒,就会吸引和遇到相似的人和事,就像有共鸣一样:这种微妙的情绪和心理,不管隐藏有多深,总会莫名其妙地吸引同一类人反应。

我的眼睛,总是会看向别人,把别人的身上的点放大来看,认为是对方的错,是对方伤害了自己,做了不公平的事情,对方应该为此负责。估计这时别人也是这样想,是我的错,我导致了对方的不开心,不舒服的情绪,我应该负责。于是,这样的错位纠缠—–争斗和矛盾就开始了。

那怎样从这样的斗争矛盾陷阱中跳出来呢?一个巴掌拍不响,只要有一只手停下来,其中的一方可以觉醒和认知这件事情,斗争和矛盾才会停止和结束。最近我意识到了,“讨厌别人的那部分,其实源于讨厌自己的那部分特质”。

怎么说呢,人最常见的无意识心理行为,就是心理投射,把自己认知、显性意识、潜意识投射到周围的环境和人身上,而自己却不自知。假如他认为世界是危险的,那么他看到的世界和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都将是“危险的”。他讨厌某样东西的时候,潜意识会自动搜寻和注意这样东西的相关踪迹,并比一般人的敏感度更高,一旦发现,潜意识会自动拉起警报,并自动触发相关的防御机制,自动产生相关的行为。

当我意识到,我讨厌别人身上“那种霸凌他人”的特质的时候,其实就是讨厌自己身上拥有这样的特质,但是本来自己确实拥有这样的特质,但是被自己隐藏起来了,压抑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,然后以为自己没有,而别人有,才升起这种愤怒。

我小时候的脾气是比较火爆的,一有不满就大声呵斥妹妹,甚至于动手。后面长大了,渐渐地认为性格温和的人真好,脾气火爆的人很差,就做起了好好先生,把自己另外一面隐藏起来。直到有一次,对象愤怒和我控诉,说我经常对他冷暴力,拒绝和他沟通,不给对方发泄不满的机会,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有这样暴力的一面。

这一切源于什么呢?源于分别心。之前的文章说过,世间的真相是“好”和“坏”是各占一半的,一个正常的人,必定拥有一半美好的品格和一半邪恶的品格。但是我们学到最多的就是这种“为善去恶”这样的二元对立的观点,将一个完整的人的品格人为地分裂成“好的”和“坏的”,学会去压抑和消灭自己“坏”的部分。但是“坏”的部分无法被消灭,而且永远存在,只是被你隐藏到看不到的地方,它会时不时涌现出来,和你“好”的部分进行对抗和冲突,于是,你会很自然把自己内心这份冲突投射到周围的事物和人身上。压抑“坏”的力量只会导致自己丧失“坏”的生命力,黑暗的生命力,就像那些品格好、遵守规矩的孩子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对比,总像缺少了某种生命力。

关键在于什么呢?和解和平衡,允许自己“坏”的方面的存在,承认这是正常的,合理的。让自己不过于的“好”也不过于的“坏”,关键在于那个平衡和限度。

下次,再看到自己讨厌别人什么的时候,觉察自己的绝佳时刻就到了,借助这件“讨厌”的事情,来发现自己内心的失衡:讨厌别人什么样,必定是讨厌自己成为这样。觉察到这种失衡,我们可以继续好奇地探究,为什么自己讨厌这样的东西,其背后必定也隐藏着一个失衡念头、紧抓不住的信念。理解这种信念,并与它和解,才不会继续碰壁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GPT总结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📌 文章核心要点总结

  1. 最初的防御机制
    因童年被欺负或经历不公平,对“没有边界感”“咄咄逼人”“贬低他人”等特质极度抵触,形成心理防御,以此保护自己。
  2. 防御失效的困境
    尽管不断回避,却总是反复遇到类似的人和事,意识到:内心的愤怒与讨厌情绪本身,会吸引和共鸣相似的外在情境
  3. 从外归因到内觉察
    原来总是放大别人的“错”,认为是对方伤害了自己;但矛盾的本质是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,双方都在互相投射责任。
  4. 关键觉醒:讨厌别人,其实是讨厌自己
    通过“心理投射”机制,我们将自己压抑的特质(如攻击性、控制欲)投射到他人身上,从而产生强烈反感。
    讨厌的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不敢承认的那部分“阴影”
  5. 个人觉察实例
    曾经脾气火爆,长大后压抑情绪,追求“好好先生”形象,却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冷暴力——发现“暴力”并未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。
  6. 问题的根源:分别心与压抑
    社会教育让我们追求“为善去恶”,将人性割裂为“好”与“坏”,导致对“坏”特质的过度压抑。
    但“坏”的部分无法被消灭,只会潜入潜意识,伺机反扑。
  7. 压抑的代价:生命力的丧失
    过度压抑“坏”的一面,会让人失去真实的生命力,变得苍白、僵化,甚至以更隐蔽的方式伤害他人。
  8. 解决之道:和解与平衡
    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阴影,而是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,允许自己有愤怒、自私、攻击性,但不被其控制。
    在“好”与“坏”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才是完整的人格。
  9. 觉察的契机:每一次“讨厌”都是镜子
    当你再次对某人某事升起强烈反感时,正是向内探索的最佳时机——问问自己:
    “我为什么这么敏感?”“我是否也曾如此?”“我害怕成为这样的人吗?”
  10. 最终目标:成为完整的人
    接纳自己的全部,包括光明与黑暗,才能停止对外界的投射与斗争,实现内在的自由与真正的善良——
    那种允许不完美,却依然选择爱的善良

发表回复